金秋送爽教研浓,赋能提质正当时。 为深入探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化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提升九年级化学教学的有效性,2025年9月19日上午,武昌区九年级化学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武昌区化学教研员董舒、湖北省教科院化学教研员魏钊以及全区各兄弟学校的九年级化学教师,以课为例,以研促教,共同开启了一场充满思维碰撞与智慧共生的教研盛宴。
01
活动开始,武汉大学附属学校校长陈三军代表学校对各位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认为化学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化学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究精神的崇高使命。我们化学老师,正如同那不断运动和碰撞的分子与原子,在教研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与学生碰撞出求知的激情,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最终将科学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田,激发他们无限的潜能。
02
接下来由我校袁瑞婧老师进行《“氧生”之道——一场关于催化剂的科学实证》的公开课展示。该课例紧紧围绕“教学评一致性”进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目标、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统一。
课堂伊始,袁瑞婧老师以“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和“简易制氧机”为情景引导学生联想氧气的用途,巧妙激活已有知识经验,顺势引出本课核心问题:“二氧化锰在制氧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袁老师对教材实验进行了改进——提供了微型化实验仪器空穴板和颗粒状二氧化锰,由学生们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定性探秘和定量取证,揭开二氧化锰的神秘面纱。根据具体的实验现象,归纳出抽象的催化剂概念,再根据数字化实验图象进行数据解读、规律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本节课以“简易制氧机中二氧化锰角色探究”为主线,教学目标清晰可测,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将评价任务嵌入学习过程,通过每一个探究环节的评价量表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实现了教、学、评的有机融合,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模式。
03
活动第三项,由湖北省教科院化学教研员魏钊进行点评及报告。省教研员魏钊对本节公开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节课目标准确、设计精巧、评价多元,是“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一次成功落地实践。魏老师特别肯定了本节课的概念建构过程,他指出,学生并非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亲手实验进行主动探索,在袁老师层层递进的启发下,他们能从丰富的经验事实中抽丝剥茧,通过抽象与归纳,自主地建构起“催化剂”的科学概念,并成功应用于新的情境,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迁移应用。
紧接着,魏老师围绕《“教-学-评一致性”:缘起、内涵和策略》作了专题讲座。讲座从理论内涵、设计策略、实践误区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如何设计匹配目标的评价任务、如何让教学活动真正服务于目标的达成,魏老师还介绍了“一分钟试卷法”、“BOPPPS”教学模型等具有实操性的教学策略。魏老师的讲解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为老师们后续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04
专家的讲座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活动的最后,区教研员董舒老师的总结发言更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实践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董舒老师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提出“有高战位的引领者,我们的研究才有正确的方向”。对下一阶段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老师们在今后武昌区化学课堂的探索中能用到今天魏老师提供的理论支撑、实操性的策略推荐,深刻领会“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要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助力武昌化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学无止境,研无止境。 本次教研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我们对高效课堂的探索永不止步,这次活动既是一次展示与交流,更是一次学习与赋能。相信在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在“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道路上步履不停,深耕不辍,共同书写武昌区化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通讯员:李斯钰